人力資本被視為經濟增長的“發動機”,這一點已經被全球各國的發展實踐所證明。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,如今,農村剩余勞動力可轉移的空間越來越小。可喜的是,當年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“鄉—城”流動趨勢正在悄悄發生變化,由城市到農村的“城—鄉”流動開始出現并逐步增加,成為當前城鄉勞動力流動的一個重要現象。從某種程度上講,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,離不開鄉村勞動者素質水平的提高和人才集聚。
近日,中辦、國辦印發的《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》提出,要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,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,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,為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作出重要部署。
當前鄉村振興中人力資源格局的變化,主要有兩個表現。第一,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持續增長。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測算,預計2020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,比上年增加160多萬,首次超過1000萬,帶動農村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個。人社部的相關調研顯示,返鄉創業人員80%為農民工,且目前進入快速增長階段,2019年第三季度返鄉農民工中有9.5%選擇了創業。國家發改委等19個部門在2020年聯合印發《關于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明確提出,到2025年,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1500萬人以上,帶動就業人數達到6000萬人左右。
第二,本地農民工增速超過外出農民工。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歷年農民工監測報告看,近十年來,無論是增長規模還是增長比例,本地農民工均高于外出農民工。2019年,本地農民工達11652萬人,比2011年增加了1727萬人,增長23.76%;外出農民工為17425萬人,比2011年增加了1562萬人,增長9.85%。
無論是農民工返鄉還是城鎮勞動力入鄉,都是農村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,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強勁動力。簡單地講,當年走出農村的一個勞動力,回來的時候,其生產力可能會相當于幾個勞動力的生產力甚至更高,能力“倍增”效應明顯。原因有二:一是返鄉入鄉人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、技能和經驗。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的觀點,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身上的知識和技能等,其獲得途徑包括教育、培訓、遷移等。外出農民工通常是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就業,在第二、第三產業的各個行業、崗位工作,經歷了產業化、現代化培訓,積累了大量知識和技能,加上工作經驗和職業素養,使得其人力資本水平大大提高。而且這些途徑獲得的人力資本,比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人力資本更具有精準性,更適合現實工作的需要。
二是返鄉入鄉人員具有較強的城鄉融合能力。農民工具有在農村和城市兩種不同狀態下生活的經驗,熟悉城鄉的文化特點、生活環境,可以較好地整合城鄉各類資源、技術乃至資金,實現優勢互補,提高資源配置效率。從相關調查也能看出這個特點,在返鄉入鄉創業項目中,85%以上屬于一二三產業融合類型,55%運用“互聯網+”等新模式,促進了直播直銷等業態快速發展。
需要指出的是,要讓鄉村人力資本發揮作用并傳遞到鄉村振興一線,以下幾個著力點值得注意。一是推動人力資源、科技、資本等要素投入合理配比,在農業生產率提高和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形成科學的要素結構,讓各個要素協同發力,為人力資源發揮作用提供必要的產業環境。二是按照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要求,消除各類市場壁壘,順暢各類要素在區域之間、城鄉之間的流動。三是深入推進農村各項制度改革,夯實各項社會建設,引導村民、居民轉變觀念,培養公平、競爭、誠信的市場意識,大幅提升農村營商環境,為返鄉入鄉人才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。
(作者:田永坡,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員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入選者)